自企业一线转赴职业院校讲台,从专注机械加工精度的技术把控,到钻研非遗陶瓷厚度的匠心传承。二十余载时光流转,其身份虽变,但深耕技艺、传薪育人的匠心始终未变。苏灿生老师身为数控车工高级技师、陶瓷工艺美术师,同时也是“苏灿生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更是新时代非遗技艺传承人。他秉持“善始善终、以总结促提升”的职业准则,在技工教育与非遗创新领域,书写下“技艺双精、育传并举”的实干答卷。
创新教学:融入非遗于课堂,构筑技能培育之摇篮 2016年,苏灿生老师怀揣着对技艺传承的热忱,从云南防务装备有限公司转岗至曲靖技师学院投身教育事业,将企业一线的实操经验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2024年3月,经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苏灿生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设立,成为其践行“产教融合、非遗传承”理念的核心平台。 该工作室以“培、练、赛”为实施路径,以“传、帮、带”为连接纽带,依托政策与专项资金支持,在数控加工理论教学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入陶瓷工艺等非遗技艺。苏灿生老师带领师生复刻企业生产实景开展仿真操作,并将泥塑、陶瓷外观设计等非遗技法融入实训,既致力于培育技术精湛的工业技能人才,也注重传承薪火相传的非遗匠心。通过制定激励机制、开展优秀师生评选与导师带徒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传技传艺”的积极性,更营造出师生“学技能、钻技艺、创技术、展技能”的浓厚氛围,实现了师生理论功底、实操能力与非遗素养的同步提升。多年来,他带领师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指导学生取得诸多优异成绩,荣获多项省级以上奖项。 技创双优:坚守非遗之精髓,突破创新之格局 苏灿生老师身兼数控车工高级技师与工艺美术师双重职业身份,既是新时代非遗技艺的坚定守护者,更是跨界创新的积极探索者。他始终践行 “以赛促学、以赛促能、以赛促创” 理念,将竞赛舞台作为技艺锤炼与教学赋能的核心载体,在赛场与课堂间架起技能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在竞赛赛场上,他表现出色:2015年荣获云南省国防科工系统数控车床车工第五名;2017年包揽国防科工系统数控技能竞赛第一名、省级职工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第三名,并获评“云南省数控车工技术能手”;2023年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获得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手工艺术设计”二等奖,晋级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陶瓷产品设计师赛项全国决赛,成为非遗技艺与现代工业设计跨界融合的典范。他以赛为媒,既锤炼了自身技艺,更将竞赛标准转化为教学导向,带动师生在“学技、钻艺、创技”中同步成长。 在研发领域,他始终坚守“非遗守正、创新致远”的理念:累计研发 5 项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工件装夹、气体保护、焊剂回收等多个领域;自主研发出云南省首台陶瓷3D打印机,实现“分层制造、即时生产”,使传统陶瓷非遗技艺与现代数控技术相互碰撞,产生创新火花,大幅拓展了非遗产品的设计边界。他撰写的《高职陶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一文,于2023年4月在《新课程教学》期刊发表,为非遗技艺融入技工教育提供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薪火相传:秉持谦逊之心,凝聚团队之力 作为新时代非遗技艺传承人,苏灿生老师深知“独善其身不如众善其身”的道理。他始终以“空杯心态”接纳新知识,2023年7月完成“陶艺加工职业技能高级证书”培训,同期参加“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师”培训,并获评“优秀学员”;取得“教育部1 + X证书制度试点中级培训”讲师资质及相关考核资格,使其传承之路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 他不仅注重自我提升,更将“传帮带”的非遗传承精神融入团队建设。在利用节假日参与继续教育与学术活动后,他总会牵头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教研分享会,既分享数控编程、陶瓷工艺的实操技巧,也探讨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路径。在他的带动下,团队不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更凝聚起“技艺共研、薪火共传”的协作力量,成为非遗传承与技能教育协同发展的中坚力量。 初心如磐:守艺育英,坚持终身奉献 从业以来,苏灿生老师始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投入工作,分别于2020年、2022年、2025年三次获评曲靖技师学院优秀教师,深受领导与师生的认可。作为新时代非遗技艺传承人,他始终坚信,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技能教育的价值在于育才,更在于赋能。 未来,苏老师将以工作室为核心,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进程,促使非遗技艺与现代工业技能在课堂层面实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在数控加工与陶瓷非遗领域持续深入钻研,培育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热爱非遗文化且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非遗技艺在新时代重焕生机,为区域技能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